日前,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发布会暨第二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中国“十一五”期间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成就,提出了未来政策发展建议,并正式发布了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
未来CO2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扭转了“十五”时期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并实现19.06%的下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9亿m3。中国的低碳发展在降低能源强度、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森林碳汇3个方面成就非凡。
“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实现节能6.3亿吨标煤左右,技术因素占总节能量的69%,结构因素占总节能量的23%,其余8%左右的节能量由生活用能比例的变化所贡献。
在低碳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低碳技术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显着提高;多项成本较低、节能效益明显的低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总体上来看,低碳技术推广比例仍然较低,多项核心技术尚未掌握。
在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重依然较高,但高能耗行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高附加值产品份额增加。产品结构的变化成为结构节能的主要贡献因素。“十一五”期间,高能耗行业表现出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虽然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得以改善,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化使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大幅扩张,对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挑战。
最后,蓝皮书预测指出,展望“十二五”,“能耗强度下降16%,CO2强度下降17%”的目标充满挑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尽管出口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出口额仍处于高位,这些因素将驱动中国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进一步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经济预期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差距,使“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煤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煤计算,2015年中国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可能达到84.6亿吨,超过美国49%左右。
低碳产业五年共投入2.59万亿元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远高于历次五年计划,而且跃居全球第一。五年间共投入1.73万亿元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相比而言,处于全球第二位的美国,在这五年间的投资总额相当于中国的86%。
其中,水电投资6218亿元,占比35.9%;核电投资3668亿元,占比21.2%;风电投资4699亿元,占比27.1%;太阳能光伏投资1997亿元,占比11.5%,生物质能投资749亿元,占比4.3%。
“十一五”期间,能效领域总投资规模为859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投入为851亿元,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410亿元,社会资金7331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1261亿元,占全社会总额的14.7%。工业领域累计投资5511亿元,占全社会节能领域投入资金总额的64.1%;建筑领域累计投资2593亿元,占资金总额的30.2%;其他节能领域投资占5.7%。
“十一五”期间,大量资金投入到风电场建设和风电机组的产能扩张中,风电投资每年平均增长82.4%。太阳能光伏的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01.4%。能效领域同样如此,企业节能投资每年平均增长65.5%。快速的投资增长说明低碳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加速,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最后,蓝皮书指出,由于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了高耗能产业的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还未得到很好调整,这将对中国未来的低碳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方面呈现两面性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节能目标是通过将20%约束性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政府而实现的。在此期间,地方政府在节能机构的建设、节能压力传递机制的建立、资源配置低碳导向的形成、低碳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创新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首批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是上海和保定。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中央政府出台的对地方政府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份正式意见。该通知将广东、辽宁、湖北、云南、陕西、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五省八市”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要求试点省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低碳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博弈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节能指标分解上和上级政府讨价还价,部分地方政府节能政策执行不力,扶持和违规上马高耗能项目,甚至还出现“十一五”末拉闸限电以突击完成节能目标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在低碳发展上呈现出了行为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