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意见建议的通知。
《规划意见》指出:
一、规划背景
全球氢能及氢能装备由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性氢能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正在不断完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和用氢市场,氢能产业已迈入商业化培育阶段,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部分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及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有望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陕西氢能资源丰富,化工副产氢超200万吨/年,约占全国12%,高品质副产氢20万吨/年,两百公里内终端用氢成本低于35元/公斤。预计至“十四五”末,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绿氢潜在产能约8万吨/年。
西安在上游制氢、中游制储运、下游应用各环节均具有一定基础,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关键材料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全市涉氢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近80亿元。截止到2022年底,西安氢能产业链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氢能产业产值预估达到10亿元规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十足。
二、总体要求
(三)发展定位
1.全国氢能科创之都。
2.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
(四)发展目标
2023-2025年为产业培育阶段。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骨干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氢能的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安全高效的氢气供应网络不断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出台技术攻关、示范推广、安全监管等支持政策措施,初步形成陕西两条城际氢能廊道枢纽、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基本格局。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
2026-2030年为产业发展阶段。建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技术,集聚一批氢能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取得突出成绩,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氢能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50家,培育氢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2-3家,力争产值突破300亿元。
2031-2035年为产业成熟阶段。氢能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完备,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高地基本建成,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拥有氢能装备自主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应用大规模,氢能在工业、分布式发电、民用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结合氢能产业发展特点,遵循“合理配置、突出重点、有序协同、联动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产业布局。
(一)一先导: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
(二)两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氢能关键材料制造基地
(三)多场景:构建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
四、重点任务
(一)布局氢能创新链
1.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2.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4.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二)完善氢能装备制造链
1.发展制氢装备制造。
2.发展储运氢及加氢装备制造。
3.发展氢能关键材料。
(三)培育燃料电池产业
发展核心零部件及总装集成。
发展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
发展燃料电池运用装备制造。
(四)拓宽示范应用场景
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
加速推进氢能在储能领域的示范应用。
稳步推进氢能在工业领域的示范应用。
积极搭建氢能应用新场景。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绿色稳定的氢源供应网。
构建内外畅通的氢能储运网。
构建分布合理的加氢设施网。
(六)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打造氢能制储运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培育燃料电池产业集群。
(七)加强区域产业协作
共同建设氢能产业集群。
助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融入全球氢能产业分工。
(八)推动产业质量提升
推进产业标准化发展。
加强产业安全管理。
建立检测认证体系。
(九)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氢能产业园区。
建立产业服务平台。
加快行业协会发展。
五、政策体系
(一)支持产业生态建设
(二)支持科技创新攻关
(三)支持氢能装备制造
(四)支持氢燃料电池发展
(五)支持多领域示范推广
(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金融扶持
(三)健全统计机制
(四)建立评估机制
(五)做好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