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部门要求加快出台促进煤炭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在两年内分区域实施小煤矿兼并重组,同时力争到2020年底,全国形成10个左右亿吨级“巨无霸”。
根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化解过剩产能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将去产能与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等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晓林在日前召开的煤炭行业去产能稳供应座谈会上称。
国务院国资委此前也表态,央企将在年内减少到100家以内,稳步推动企业集团层面兼并重组,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电力业务整合,使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
高层频频的表态以及近两年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使煤电重组呼之欲来。而重组之艰巨之复杂,毋庸赘言,犹如一场外科手术,即要做好术前配型,又要注意术后的排异反应。但越是这样,越是要避免进行简单的规模叠加,避免造成新的垄断甚至混乱。不但要藉由重组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还要与国际接轨,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集团。
煤炭兼并重组路线
1 、煤炭企业之间横向兼并重组;
2 、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化工企业等上下游的纵向重组;
3、跨行业重组,实现规模扩张和价值互补。
一是煤炭企业之间横向兼并重组
由于跨区域的兼并重组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地区之间、央企和省企之间的管理体制、利益分配、人员债务等诸多问题,难度比较大。因此,目前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主要可分为按照区域之间与企业之间推进。
区域间小煤矿之间的兼并重组。按照分区域推进的要求,对晋陕蒙宁等4个地区30万吨/年(含30万吨/年)至60万吨/年(不含60万吨 /年)煤矿,冀辽吉黑苏皖鲁豫甘青新等11个地区15万吨/年(含15万吨/年)至30万吨/年(不含30万吨/年)煤矿,在两年内实施兼并重组;到期仍未实施重组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发展需要有序引导纳入去产能规划。各地30万吨/年(不含30万吨/年)以下煤矿,除已纳入技术改造专项规划的,原则上不再实施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
大型煤企之间的兼并重组。据了解,目前央企煤炭总产能8.46亿吨,除神华、中煤及五大电力公司外,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央企产能约1亿吨。2016年的8月16日,新集能源控股股东国投公司就与中煤集团签订股份无偿划转协议,将其持有的新集能源30.31%股份无偿划转给中煤集团。这被认为是此轮供给侧改革中煤炭央企重组的首个案例,拉开了央企煤炭重组的大幕。
今年以来,作为行业龙头的中国神华被曝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并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而近期其豪气分红和人事频繁调整更是让这一预期升温。同样因人事调整被解读为兼并重组前奏的还有另一煤企巨头中煤能源。
二是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等上下游纵向重组
煤电联营由来已久,在以往的煤价涨跌过程中,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进行了各种层级的互相参股、控股。截至2015年,五大发电集团合计煤炭产能30658万吨(国电集团为产量数据)。而神华集团同样也早已进入发电领域,2015年总装机容量7851万千瓦。但目前的煤电联营大多是煤矿和电力项目独立经营,合力效果不明显。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重组,能够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发挥协同效应。
煤电、煤运、煤化、煤炭科工等上下游的结合更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过程中应更多使用市场的手段,例如交叉持股、资源互保等。
三是跨行业重组,实现规模扩张和价值互补
比如煤炭企业也核电领域企业的重组。核电企业拥有核电技术,煤炭企业拥有核电铀矿开采资源和开发资质,利好双方。
从行业整体角度看,可以根据各自特色选择横向强强联合或纵向上下游产业联合的重组方式。但无论哪种形式的重组,重组只是第一步,除了资本融合,资源融合,还包括战略融合、管理融合、文化融合。尤其是跨行业重组,要实现“书同文、车同轨”,重组后的融合才是更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