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化工厂)单极离子膜电解机组停产,耗资290多亿元搬迁计划正式启动。据悉按计划启动搬迁至南港工业区渤化南港基地。未来将建设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共氧化法)、6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80万吨/年PVC、10万吨/年聚醚、3万吨/年聚合物多元醇、6万吨/年环氧乙烷、4万吨/年表面活性剂和减水剂、30万吨/年聚乙烯、2×3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双氧水、罐区,以及项目配套的综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
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后,滨海新区对583家危化企业进行排查,这些企业全部被列入安全管理“红黄蓝”表中。截至目前,列入“黄表”经复查验收合格可以复产的67家企业以及列入“蓝表”需及时整改的431家企业均已全部整改完毕。在列入“红表”需制定取缔、关闭、转产、搬迁方案的85家企业中,9家已整改完毕,10家制定搬迁方案,另外66家也已签字确认制定相关方案。其中,天津渤天化工有限公司2016年启动搬迁,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关停。
借搬迁将产业调整升级换代
天津化工厂单极离子膜电解机组停产后,除了动力电项目还要运行一段时间外,天津化工厂的其他项目全部在4月底前陆续停工,全面按计划启动搬迁至南港工业区渤化南港基地。
“搬迁不是简单换个地方,而是把污染重、效益低的产品项目淘汰掉,将产业重新调整和升级换代。”天津化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搬迁过程中,天津渤化集团已制定了企业安全停产方案、无害化处置方案、安全搬迁方案,确保搬迁全过程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渤化南港基地项目位于南港工业区西港池以南、南港六街以东、南堤路北侧规划路以北、南港九街东侧规划道路以西,占地3平方公里。项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建设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共氧化法)、6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80万吨/年PVC、10万吨/年聚醚、3万吨/年聚合物多元醇、6万吨/年环氧乙烷、4万吨/年表面活性剂和减水剂、30万吨/年聚乙烯、2×3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双氧水、罐区,以及项目配套的综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
“像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30万吨/年聚乙烯、2×30万吨/年聚丙烯等,都是新扩建项目,调整新的产业结构。”该负责人介绍说,渤化南港基地项目的总投资294亿元,项目建设将分期进行,预计2016年6月开工,2018年年底主体建成,2019年上半年投料试车。建成投产后预计收入227亿元、利润26亿元、税金7.6亿元。
曾是海洋化工产业一颗明珠
3月5日13:37分,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化工厂)单极离子膜电解机组停产,标志着耗资290多亿元的“两化”搬离人口密集区的计划正式启动,距离前身——东洋化学厂建厂整整78年。
“天津化工厂诞生1938年3月5日,是中国海洋化工产业的一颗明珠,曾经中国化工企业十强,创造了中国名牌产品天工牌烧碱,为汉沽带来了荣耀、带来了生机。”曾在天津化工厂工作23年的滨海新区民俗文化学者李瑞林介绍说。1938年四大会战结束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华北的经济掠夺,在汉沽营城庄东老庄户土地,设立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1941年投产,强迫汉沽劳工生产烧碱、盐酸、芒硝、溴素、氯化钾等销往日本国内。
1946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更名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天津化学工业公司汉沽工厂”。1948年12月14日汉沽解放后,被中共冀东行署接收,1949年移交给天津市军管会工业处。8月更名为“华北化学工业公司筹备处汉沽一厂”。1950年8月,华北化学工业公司筹备处汉沽二厂并入一场,成立天津化工厂。
“历史上,天津化工厂生产的烧碱等化学工业品,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还有很多产品行销国际市场,有了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李瑞林说,1955年4月,天津化工厂生产的三晶牌硫化碱、天工牌氯化钡等产品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好评。1980年9月,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制成功的金红石钛白,填补了我国钛白技术的一项空白;同年,还研制成功我国最大的水银烧碱生产设备——15万安培金属阳极水银电解槽,使我国水银烧碱生产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天津化工厂为发展国家化学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瑞林说,引以为豪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天津化工厂先后有600多名技术骨干,支援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建设,使我国化工产业迅猛发展。而且涌现出马桂冠、陈建侯等世界知名的化学专家,还涌现出刘宝忠等数十名全国劳动模范。
(来源:化化网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