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能源峰会上,华电集团人士披露旗下数个煤化工项目正在谨慎推动,结合其7月中旬与天龙控股、陕西益泰能源签订榆林百万吨煤基芳烃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图打通煤化工上下游产业链的动作看,煤化工在华电集团业务板块中还将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这在近期屡屡曝出有大型能源央企剥离煤化工业务大背景下,实属“亮眼”信息。
“去煤改气”后出现的巨量替代能源缺口为天然气带来了一轮发展黄金周期,以煤制油气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行业也得到了咸鱼翻身,甚至是起死回生的机会——由于天然气供给缺口巨大,煤制气受到部分业界人士推崇,并最终被监管层采纳。
不过,因能源转化率低下及环保风险,煤制油气项目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在此背景下,7月17日,能源局发文提高煤制油气项目准入门槛,部分硬性指标较2011年文件直接翻倍,并重申“量水而建”大原则。
对于政策面的调整,业界及机构普遍认为是对已涉足煤制油气行业的规模企业的直接利好。不过,部分涉事企业并不领情:由于相关业务的持续亏损及自身业务重心调整,中海油、国电公司以及初尝煤制气成果的大唐国际相继披露消息,将剥离旗下煤制油气项目、逐步退出煤化工领域业务。结合5月份煤炭界大佬中国神华与国际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在陕西榆林的合作煤化工项目也爆出后者退出的消息,直接为“如火如荼”的煤制油气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煤制油气行业在本轮复兴之初即伴随着较为强烈的质疑声音,监管层顾忌气源短缺、煤炭企业转型无门、地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亟需招商引资等现实因素难以明确表。
另外,随着限煤之后煤价持续下探,整个行业“钱景”被不断下调,个别企业之前计划的欲借投建煤化工项目获得地方煤炭配额,进而获取直接资源利益的如意算盘被打破。加之煤制油气技术瓶颈短期难有突破、项目投入高,尤其是地方环境容量限制等实际因素制约,结合自身项目多年推进缓慢、亏损严重和政策面风向变动等现实情况,大唐等企业及时抽身煤化工也属明智之举,亡羊补牢的同时,也为现代煤化项目的理性投建提供范例,助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部分央企去煤化工,亦表明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央企凭借各项优惠政策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享有“探路者”和“实践者”美名,却又缺乏应有效率的好景不再,代之的则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近年国资领域各项改革工作的加速推进、监管部门对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力度日益强化等现实,面对巨额投资,尤其是持续亏损项目,央企及时抽身或忍痛割爱更属识势之举。
经此一役,未来央企对过往非主营业务做出选择性剥离的动作还将持续,这无疑有助于国有企业理性对待新领域、新项目的投入,提升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率。同时,也为社会资本的介入腾出空间和机会,实现行业参与角色的多元,有助于行业实现良性竞争,进而促进相关领域发展效率。
与此同时,眼见“不差一切”的央企巨头们知难而退,陆续剥离煤化工业务,实力相对较弱的各方资本也将更趋理性,短期看对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直接抑制作用,不过从中长期看,也将为行业内真正具备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利好行业整体发展。另外,目前较为小众的地下煤炭气化开采技术有望成为行业新宠,进而实现加速发展。
预计后期还将有行业企业退出煤制油气等煤化工行业领域,以实现调整产业布局、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结合现有信息分析,此类企业多将结合自身主业,转投政策积极鼓励的清洁能源行业,以实现加速由传统能源业务向新能源业务转型、进一步助力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目的。
(来源:中国能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