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辽通石化正式淘汰其年产15万吨/年的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这是我国目前第一套遭遇拆除的聚乙烯装置。
在我国聚乙烯产能依旧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高达45%的当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要彻底拆除这套聚乙烯装置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我国最早的聚乙烯装置是在1976年投产的,分别是燕山石化的18万吨/年老高压装置及上海石化的10万吨/年高压装置。而遭到淘汰的辽通化工的15万吨/年的全密度装置则建于1991年,相比燕山石化及上海石化两套最早的装置而言,其投产时间相对较晚,在使用年限上并不算太长。但装置的使用情况不能单看使用年限,还要看其保养情况及拥有技术水平的高低。
根据卓创了解,90年代以前投产的聚乙烯装置,当时的乙烯产能大多是在35万吨以下,配套的下游装置产能也相对偏小。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如果保养不力或者技术更新难以跟上,其能耗物耗就会越来越高,那么装置的使用成本自然会随之增加。辽通化工淘汰的15万吨/年的全密度聚乙烯装置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亏损严重。其全密度装置主要是生产5010及5070这两个牌号,这两个产品在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口碑是相对较好的,其中5070在注塑料中属于王牌料,价格也相对较高。但在这种本应收益较好的情况下,其面对的依旧是亏损的局面,那么它遭遇淘汰就是必然的结果。而相比燕山石化的老高压装置来说,虽然他们装置能耗物耗也相对较高,但是他们技术工艺掌握的程度,是目前国内其他生产企业依旧达不到的,尤其是他们的高压涂覆料,市场的认可度较高,其售价相比其他通用料高出上千元,使其利润也是相对较为可观。
从上面的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装置遭遇淘汰并不只是使用年限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看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收益。我国2000年之前投产的聚乙烯装置占目前聚乙烯总产能的23%,其使用年限已经相比较长,在经济效益已经很难与2010年之后投产的新装置相比,尤其是后期煤制烯烃装置将大批涌入,本来在成本上就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装置的老旧及技术水平有限,那么其未来生产空间将极为有限,甚至同样会面临淘汰的厄运。因此,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居安思危,不断开拓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精品、尖端、特色产品占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