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燃煤污染的关键,除了控“量”,更要改善燃煤结构,而不是不顾实际,一哄而上“煤改气”
过剩的产能、高企的库存、巨额的债务,如今已成为煤炭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除此之外,还有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斯之剑——政府的控煤计划。
控煤,从中央到地方
在4月10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专家表示,中国正在酝酿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计划,其中主要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业内人士透露,一份更加详细的控煤方案不久将浮出水面,这是政策层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
按照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事实上,为了治理雾霾等污染,当然也同时是为了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控煤脚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今年中央主动加压,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跟着加压的还有地方政府。以天津为例,根据该市2012年发布的《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到2015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6300万吨左右。不到1年,该市就调整了目标,从控制增量变成绝对削减。按照新计划,到2017年,该市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200万吨左右。
加大控煤力度的同时,是加速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替代利用。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表示,计划用10年时间开发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来替代中国3.2亿吨煤。
一哄而上“煤改气”
蓝图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比如天津,其控煤基本思路是以天然气替代煤。目前,天津天然气消费量为每年26亿立方米,预计2017年达到200亿立方米。截至2013年底,天津市已完成燃煤锅炉改造32座,但其中有6座改造后没有气烧,一些燃气锅炉连进行调试的气都没有。
针对部分地区过于集中的“煤改气”项目,国家发改委在去年11月连发两份通知,要求没有落实气源的项目不予批准,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
事实上,一些专家对部分地区的“煤改气”方案至今持保留态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表示,限制用煤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煤改气”。他指出,“煤改气”要根据我国资源状况逐步推进,决不能不顾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从国内外市场获得天然气的能力。
与曹湘洪的观点一致,国家环境保护城市颗粒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认为,治理燃煤污染的关键在于改善燃煤结构,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进行“煤改气”。
冯银厂举例说,造成雾霾的污染源中有一部分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监测表明,燃烧等量的煤,生活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发电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25倍。天然气替代民用燃煤的平均环境效益,约为天然气替代发电燃煤环境效益的26倍。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发电燃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9%,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94%、欧盟81%)。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发电燃煤的污染可集中治理。民用燃煤因分布广,污染治理难度大且效率低下。因此,在“煤改气”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替代民用燃煤,而不是把大型火电厂都改成燃气厂。
离不开煤
就要把煤炭文章做好
冯银厂表示,上世纪80年代,我国颗粒物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但现在颗粒物污染的来源类别越来越多,占来源百分之十几的源类就有燃煤、机动车、城市扬尘等六七种,寄希望于采取一项措施就取得明显效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想在一两年内就把污染治理好,这种急切的心态很容易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压煤、控车、抑尘是总的战略方向,但每个地方实际情况有别,具体措施应当因地制宜。
正如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史玉波所言,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既然离不开煤炭,就要把煤炭的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