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加剧气荒之后,监管层考虑提升燃气资源自给,再度集中批复了几大煤制气示范项目投建。不过,此举又引发了业界关于煤制气、煤制油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项目能效利用率低、水耗严重,易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的诟病,不如发展洁净煤应用技术,以及落实电企、钢厂等主要耗煤大户去污减排工作来得直接、奏效。
对此,笔者表示部分认同,但细看其中逻辑,结合煤炭及煤化工行业现状,也感到对于煤制油气的过度担忧略显“理想”,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杞人忧天。
首先,洁净煤利用是指煤炭勘采、洗选、加工、运送以及终端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旨在减少污染、提高能效的技术总称,电厂、钢厂等下游用户的脱硫、脱硝、粉尘处理等治污减排工作也囊括其中。不过由于多年来企业只顾逐利忽略去污减排工作,同时监管方也疏于管理,导致这项“技术”一直发展停滞,甚至近期的“猛然”提出让部分行业人士误以为是一项新的煤炭加工工艺。
可见,煤炭清洁化利用可谓难在平时,更多需要供需双方的自觉自愿。不过,考虑目前煤炭及几大下游行业盈利困难,企业环保投入热情低迷,寄望其主动积极的实现节能减排,略显理想。考虑到此,监管层选择双管齐下,从严考核企业治污减排工作的同时,从供应端推进煤炭产品深加工,实现煤炭消费的多元化。
另从目前政策面的态度看,经历了近年焦炭、电石、聚氯乙烯、尿素及甲醇等煤化工行业无序扩张,进而造成的产能过剩、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后,眼下监管层对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项目的监审、批复依旧从严,所放行项目悉数为实力企业示范工程,并未全盘放开。初衷也是考虑投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逐利行为相对合规、“理性”,便于生产排污环节的监管。
同时,煤制气、煤制油属于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借助管道长途运送较比铁路、水运输送煤炭的方式明显洁净,另外油气化产品较煤炭的直接燃烧对大气污染也明显降低,粉尘、废气排放明显减少。而针对煤炭油气化过程中水耗、排污、高碳等问题,业内企业比如神华,也正在进行技术攻关和改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监管层在2013年集中批复了近20个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数千亿元,但结合往年经验,这些项目难以实现百分之百投建。虽然近两年煤炭行情愈显走弱,煤炭资源供应日趋宽松,但煤炭储量在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面临枯竭,实力企业纷纷抢占外部优势煤炭资源。而地方政府集中卖地之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急需资金投入拉动经济,针对投资巨量的煤化工项目直接划配千万乃至亿吨级的煤炭储量,结合能源产地西移的产业战略,富煤的西部地区一时成为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孵化场。
不过,考虑目前国内新型煤化工企业普遍面临技术瓶颈、项目配套油气管网亟待建立等问题,都是制约项目投建的硬性阻碍。整体看,煤炭洁净化利用由于监管缺失多年发展停滞,未能实现其应有作用;而2013年集中批建的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项目,也可能由于后期政企间的灵活运作难以按期投产,水耗及各种污染问题也将随之“迎刃而解”。当然,依仗其减少燃煤、改善大气的批建初衷也难以实现。
归根结底,煤炭及其深加工产品能否实现去污减排、清洁化利用,助力实现环境的改善、治理,似乎全凭第三方监管的保驾护航才能实现,企业在这其中更多的是选择“闷头挣钱、以不变应万变”。而造成这一尴尬现状的还是环境监管制度的漏洞,造成了企业违法成本低,敢于携手跨越法律底线。
为此,建议监管方及时完善环境法中针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置力度,同时加强实时监管,迫使企业认真落实减排义务,最终实现环境改善。否则,制度的设立以及业界的争论、建言,最终都将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