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注册 登录】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返回网站首页
menu
首 页
资讯
数据
政策
技术
咨询
项目
市场
专家
企业
会展
招聘
管理咨询
《中国煤化工》
menu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详细内容
郭俊生:煤炭去产能后半场的思考
作者:煤炭工业规划院郭俊生 | 来源: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 | 时间:2017-08-28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最新信息,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占“十三五”8亿吨目标任务的50%,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整体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伴随煤炭去产能的不断深入,积极成效正在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行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风险逐步缓解等方面。下一步,将突出抓住处置“僵尸企业”牛鼻子,统筹抓好产能退出、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等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应该说煤炭去产能已过半场,上半场措施到位,效果明显。后半场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去产能更加精细化,更加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一、以产业政策为依据,科学划定退出煤矿的标准受煤炭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所限,煤矿规模差别较大,从几万吨/年到几千万吨/年。一般情况下,煤层及开采条件越优越,生产能力越大,机械化装备水平越高,其经济效益、安全水平就越高,而生产能力较小的煤矿则难以比拟,但在合理利用资源,解决全国煤炭供应方面,生产能力小的煤矿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按照总体规划对矿井的划分原则,矿井规模能大则大,宜小则小,灵活规划,因地制宜。去产能,是否一定要按照规模划线? 本文认为,矿井规模的确是一个划定标准,在去产能的上半场是最好选择,目前退出产能的规模底线已上提到一定程度,到了去产能的下半场就不应再是唯一值。应以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为依据,科学划定退出煤矿的标准。具体如下:
  1、发布产业政策取代行政命令
  国家应通过修订产业政策,发布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煤矿特别是小型煤矿标准,就煤矿资源储量、开采条件、单井规模等提出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对煤矿进行门槛规范,指导各地区去产能方案;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煤矿进行全面细致排查,据此制定解决退出或整合煤矿问题的工作方案,用技术政策取代行政命令。
  2、完善煤矿技术标准,规范煤矿开矿条件
  依据产业政策,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就煤矿装备水平、产品质量要求、节能水平、环境影响、安全装备等诸多方面提出严格要求,规范煤矿办矿条件、标准和门槛。按照产业政策和标准,退出的不一定就是产能小的煤矿,不满足以上标准要求的大型煤矿也不例外。
  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煤炭产能布局
  按照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是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本文认为,优化西部将是下阶段优化煤炭产能布局的重点。
  以西部的贵州省为例,规划到2020年,西部地区净调出煤炭8.6亿吨,其中贵州净调出5500万吨,主要调向云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在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排名第六;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优越,环境容量大;煤类齐全,煤电化铝园区布局,煤炭市场潜力大,近年来全省集中保区内电煤,紧缺时煤不出县。如果不加大开发力度,将难以承担西电东送及区域调煤(西电东送、黔煤入广、黔电入渝)的任务,且短时北煤南运难以替代。
  由于贵州省煤炭多以薄及中厚煤层为主,高瓦斯且双突居多,限制了煤矿规模的发挥,大型矿井较少,同样拟规划建设的许多大型矿井也被挡在国家批复核准的门槛外。截止2015年底,贵州省30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占比仍达55%。众多小型煤矿资源量少,服务年限短,近期集中退出或衰老报废将严重冲击煤炭市场,难以保障煤炭的稳定供给。因此适时规划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矿井淘汰小型煤矿,并对冲或弥补整合小煤矿衰老报废引起的产量波动,将是解决需求大、产出小矛盾的有效措施,也是煤炭产能布局优化的方向。
  同样,对于其它区域,也应根据市场供应与需求状况,优化煤炭产能布局,以需定产。
  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产能比重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经济产能是指靠近市场中心、具有经济优势的部分产能。如果一个煤炭企业,即使开采条件再好、机械化水平及效率再高,如果没有市场,没有效益,其产能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进产能。例如东部地区,即使是充填开采,其成本也远低于售价,效益也较为可观,因为有着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前面提到的西南部地区,虽然开采条件较复杂,限制了矿井的大型化和高效化,但同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地出煤成本远低于运入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因此,去产能的下半阶段,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特点,分区指导,差别实施,加大对经济产能的投入,进而提高经济产能的比重。例如对于东部地区,即使不再考虑建设新井,也应加大对生产矿井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深度挖潜,降本增效;对于西南部区域,在适当建设新井淘汰老井的同时,应加大灾害治理投入,提高矿井的机械化水平和安全水平。
  四、以合理利用资源为目标,资源利用方案与关闭整合方案同步煤炭是宝贵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去产能应以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和目标,加强关闭矿井的资源回收利用研究,不可一关了之,一旦关闭恢复难度极大,因此在兼并整合方案编制的同时,应提出剩余资源的利用方案。包括井工开采回收、地下气化利用、矿山公园建设等可行性方案。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和多项工业性试验,在炉型选择、气化剂、供气、发电及工业燃气应用和燃烧方式、监测、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解决剩余煤层资源的安全开采问题,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等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特殊条件煤炭资源的有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业化示范工程,继续研究解决产业化条件下的技术工艺,对推进、完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促进特殊条件的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以技术规范为准绳,回归科学合理的生产能力去产能上半场,通过生产能力核定、工作时间调整等减量化措施,实际上是靠行政手段,将煤矿生产能力虚高的部分削平了一点,向回归科学合理的生产能力迈进了一步。
  去产能下半场,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修订或解释相应的技术规范,从技术角度对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年工作制度、劳动定员、设备及系统能力、富裕系数等做出相应调整,以指导设计与生产,减少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差距。
 资讯搜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