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注册 登录】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返回网站首页
menu
首 页
资讯
数据
政策
技术
咨询
项目
市场
专家
企业
会展
招聘
管理咨询
《中国煤化工》
menu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 详细内容
危机警钟敲响:欧洲能源转型之困何解?
作者: | 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 时间:2022-01-17

凛冬再度来袭之际,能源转型“急先锋”欧洲正感受到“壮士断腕”带来的阵痛。

随着天然气价格飙升、欧洲大陆电价暴涨,近期刷新历史新高的能源价格正在持续冲击欧洲经济。欧洲工业企业纷纷就能源成本发出警告,科索沃200万人口已经轮流“断电”,企业、民众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交易员甚至在押注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将持续到2023年初。即使明年到了炎热的夏季,能源价格也会非常昂贵,明年夏季交付的天然气价格已经超过了每兆瓦时100欧元,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在天然气高价激励下,美国运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供应也在增加,欧洲天然气价格已经较12月早些时候的纪录高点有所回落,但在历史上看仍处于相对高位。

追本溯源,这场“能源危机”究竟因何而起?能源转型又给欧洲带来哪些“阵痛”?欧洲为何选择“壮士断腕”?未来能源转型是否会走“回头路”?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欧洲无疑是公认的急先锋。

多因素促成“能源危机”

总体而言,欧洲“能源危机”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2020年欧洲经历了一个冷冬,天然气库存快速被消耗,降至历史低位。而到了2021年,天公继续不作美,欧洲风电供给较之前两年明显下降。同时,俄罗斯对欧输气量位于低位,而且比较不稳定。更糟糕的是,当下这个冬天,欧洲大陆的严寒天气再度让能源需求激增。

Agora能源转型论坛(Agora Energiewende)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原主任涂建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去年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减弱。但随后全球经济活动反弹时,能源需求反弹速度出乎了各国的预料。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供给方面也存在问题。

欧洲国家能源转型步调不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能源市场的稳定。涂建军进一步表示,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在遭遇特殊天气状况或者需求大幅飙升的时候,如何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有挑战的政策议题。

从数据上看,欧洲能源智库Ember和Agora能源转型论坛2021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欧盟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8%)已经首次超过化石燃料(34%)。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在欧洲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但是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太行”,特别是风电,这样欧洲就更加依赖天然气发电。但欧洲今年天气也比较冷,天然气库存又不够,欧洲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也导致天然气供应难以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北溪2号暂停审批加剧了市场的不安。从俄罗斯到欧洲的北溪2号管道原本可以缓解市场的紧张,但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反对的情况下,德国暂停了审批程序,该管道将面临更多的延误。

德国新任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坦言,如果乌克兰局势升级,北溪2号项目将无法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俄罗斯则否认计划发动袭击。

对此,涂建军向记者分析称,如果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政治纠纷能够解决,那么对双方都有好处。在新能源还不能独当一面的时候,欧洲仍然需要适度比例的化石能源来保证能源市场安全。如果双方紧张关系一直维持下去,对俄罗斯也是相当不利的,毕竟其财政来源里很大一部分要依赖油气出口,而欧洲是俄罗斯的大客户,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也有动力将双边冲突维持在“斗而不破”的水平,以维护双方中长期的贸易关系。

对于北溪2号未来的前景,王永中向记者预测,最终北溪2号应该还是会获批,因为前期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如果黄了的话,欧洲、俄罗斯都会有损失”,未来双方预计会达成一些妥协。

能源转型带来“阵痛”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欧洲无疑是公认的急先锋。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并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欧洲对能源问题愈发关注,并在此后开始了能源革命,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推动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在化石能源上的家底相当弱。根据bp能源数据,截至2020年,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欧洲的化石能源储量全球最少,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分别为1%和2%。对比来看,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到46%和40%,北美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占据全球的15%和8%。

而在经历了多年努力后,欧洲在能源转型中成果丰硕。2020年欧洲发电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比仅为35%,石油、天然气、煤炭分别为1%、19%、15%。而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水电合计占比则高达62.3%。

对此大宗商品交易商托克集团在年度报告中表示,随着那些传统发电厂被逐渐淘汰,可再生能源供应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正被日益放大。从煤炭和核电向风能和太阳能的结构性转变,也正在造成电力系统的严重紧张。

可再生能源市场在份额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日益成为欧洲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焦点。企业如何确保在多变或恶劣天气条件下实现不间断供应?尽管风能和太阳能低碳环保,但却需要“看天吃饭”。

巴黎政治学院能源与气候研究专家布罗斯表示,过于激进的能源转型会造成严重的能源问题。如果不具备灵活调节的能力,就可能加剧“能源贫困”现象与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反噬到能源转型的进程。

此外,飙升的能源价格也对欧洲经济构成了巨大挑战。凯投宏观首席欧洲经济学家Andrew Kenningham称,天然气价格跳涨可能会将欧元区明年通胀率推高1个百分点。“天然气批发价格上涨对欧元区通胀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多方面,例如价格是否会再次回落、回落的速度有多快以及欧洲各国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缓冲消费者受到的打击。”

就在能源问题愈演愈烈之际,欧佩克也发出了不能再轻视石油和天然气投资的警告。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都认为,除非增加对石油和天然气新开发项目的投资,否则消费者就得接受更多的能源短缺。

欧盟智库Bruegel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欧盟的能源供需平衡取决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和逐步引入绿色能源的速度,而这一过程不会太平静。从中短期看,在用于存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电池开发出来之前,欧盟国家将或多或少继续面临“能源危机”。

王永中则对记者表示,未来欧洲会面临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问题,可能时不时会发生小的能源市场波动,但可能不会出现像今年这么严重的情形。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未来可能经常性出现一些能源短缺问题,可再生能源相对来说是不稳定的,全球需要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进行调整。

对于未来的能源价格,王永中认为,由于投资和供应不足,未来价格可能会保持相对高位,但也不会特别高。因为如果能源价格非常高,需求会相应减弱,一些企业也可能会加大投资,进而限制价格涨幅。

开弓没有回头箭

尽管能源转型会带来“阵痛”,但变革的趋势不会改变,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

根据IEA的估计,在全球净零排放的浪潮下,到2030年全球每年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增加到4万亿美元,是目前水平的三倍多,清洁技术的巨大市场机遇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新领域。

对于在能源问题上敢于“壮士断腕”的急先锋欧洲而言,当下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除了在能源转型上领跑全球,欧洲碳排放配额交易也已经全球领先。

作为全球首个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覆盖电力、炼油、炼焦、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涵盖了近1.1万个排放源,占欧盟总排放量的45%。

从规模上看,2020年欧盟碳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占全球交易所的成交金额的88%。受益于欧洲碳交易所的先发性以及交易规模,欧元在碳交易市场中超越美元,成为主要计价货币,奠定了欧洲在全球碳金融中的主导地位。

欧盟委员会主管气候变化事务的副主席菲拉斯·提摩曼斯表示,应对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变化无常的正确反应应该是“保持甚至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而不是放慢这一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能源危机”其实并不能完全“甩锅”给能源转型。涂建军向记者分析称,即使在没有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前,全球能源市场有时候也会出现大幅波动,例如上世纪70年代甚至出现过两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能源危机,目前的“能源危机”跟能源转型没有必然关系,不要因为国际能源市场一出现风吹草动就走“回头路”,各国更应该关注的是能源市场的韧性问题,供给、需求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留有余地,更关键的是如何通过有条不紊的步伐主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以积极迎接未来。

涂建军还认为,能源危机这一表述其实未必准确,可能用能源市场波动或者能源市场冲击波形容会更好,目前市场不稳定的严重程度是否达到危机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能源危机最明显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能源市场的大幅波动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并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欧洲能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能源危机”?涂建军分析称,欧洲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部分国家甚至可以发展核电这种零碳能源。与此同时,传统化石能源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以避免能源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为清洁能源转型保驾护航。

此外,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涂建军强调,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议题上,世界主要经济体要更多地回到国际合作的道路上,而不能过多受地缘政治影响,各国需要在能源、经济复苏、民生、气候危机应对等重大议题上通力合作。

展望未来,王永中对记者表示,技术的进步对于解决能源问题至关重要。随着可再生能源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网等一系列技术也需要不断进步,否则市场还会大幅波动。“要想在未来实现碳中和,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是必不可少的。”


 资讯搜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