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有关官员在解读这个目录的“重点突破”时,指出的第一个突破就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也就是说,煤化工被从国家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中除名了。
而2015年版的该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领域还包括“采用便于污染物处理的煤气化等技术对传统煤炭消费利用方式进行替代的装置、设施建设运营项目”。在此栏的说明中还特别指出,该类受绿色债券支持的是“限定为符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范围的装置/设施建设运营项目”。
笔者搜索后发现,2017年,国内煤化工行业首单绿色债券山西晋煤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开发行的15亿元绿色公司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获批。不过,此后再也没有发现有煤化工企业获批发行绿色债券的报道。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此次煤化工产业被从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中除名,虽然失去绿色债券支持的煤化工项目还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融资机会,但可以想见,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下,政府是下了狠心、动了真格。戴着高碳帽子的煤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会处处受限。
难道说,煤化工产业就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也不是。笔者认为,煤化工产业除了要加快技术进步,加快碳减排的速度外,还应该在这种时候从两个方面向社会讲清楚,让整个社会正确了解煤化工的“高碳”是怎么回事。
一个方面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迫不得已的事。
煤化工碳排放总量高谁都知道。有人以数据说明,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重点产品单位产品生产的碳排放量相比于石油路线、天然气路线要高出多少多少倍。这当然是实情。但是,我国的能源禀赋富煤、缺油、少气也是实情。油不够、气也不够,很多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都不够用,需要大量进口。如果中国的油气能像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那样可劲使,那谁还会费劲巴拉地搞明知高碳排放的煤化工呢?发展煤化工迫不得已还有另一个原因。煤制油、煤制气等能源产品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砝码,说是压舱石也不为过。我国是全球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3%和43%。按说这很容易被人家卡住脖子,但即使是在国际环境暗潮汹涌的情况下,我国的油气进口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和干扰。这其中,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应该是起了不小的作用。正如当年有乐凯的存在,国外的胶卷生产商就不敢在中国市场随意涨价一样,有了煤化工的存在,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就有了一条后路。
另一个方面是,煤化工有自带的绿色基因。
没错,就是绿色基因。
按照最新统计,2020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比仍高达56.7%。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要运转,中国人要生活,就不能少了煤炭消费。而现代煤化工正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流方式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就曾明确表示,相比传统利用方式,现代煤化工碳排放量有所减少。也就是说,相比于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现代煤化工正在变绿。与传统煤炭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基本全部排放不同,现代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有1/3左右的二氧化碳被利用了。有人计算过,与煤炭发电相比,现代煤化工转化单位煤炭的碳排放强度降低了19%~32%。仅2018年,我国煤化工行业节碳能力达到2.1亿吨,实际节碳1.66亿吨。这样的数据证明了现代煤化工自带绿色基因。可惜的是,社会上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说来说去,在低碳发展成为国策的当下,煤化工产业要生存要发展,一要会做,二要会说。